這樣的人際關係是有潔癖的。
但在自己意識到之前,如此交際型態已行之有年。
甚至快要過完人際關係最密集的學生時代。

 

和大部分年輕人一樣喜歡熱鬧,
只是言及摯友,多數人還是會有個嚴格而明確的劃分。

 

一個團體裡面總是會有比較中心的群,
但這種中心是個模糊的共同認知,甚至稱不上默契。
通常表現在特別喧嘩,
但也能是特別聰明、特別有行動力、或特別能承擔。
一直覺得定義模糊,歸不歸屬很看際遇,
聚攏成多數能稱之、
只是出頭的少數也行,
偶而輪轉、也有沈寂的時候。

 

不是不能適應多數人的場合,
只是想要輕言慢語的時候、踏實得沈澱下來的時候,
只有一個人陪著或只陪著一個人最自在,
逐漸演變成講究獨一無二、唯一,
只看得到對方、也期望對方把大部分的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一開始並不覺得特別困擾,
這就只是普遍而輕微的佔有慾、每個人都有一些
何況理智知道,你不可能擁有一個人的全部,
所以界線理性的用生活圈劃分,只作這群有交集的人裡頭的唯一,
清楚管太遠就太過。

 

這樣的唯一是逐漸認定的,
倒不是誰去挑誰,對所有初認識的人都持一樣的友善和信任
而是你們在多次的來往中越來越熟悉、契合,
發現有一些彼此都在意的點、共享差不多的觀念,
有些感受說出來像直通心底,不說出來也心照不宣。
給出去的好被好好回應,都願意經營這段關係,於是成了朋友。

 

人在大部分的相聚和分離中是被動的。
不是主動聚在一起、也不是故意要分開。
時間是緩緩散開的波浪,人群不知不覺被帶遠,
而有互相攀住的我們、才把彼此留了下來。

 

 

 

直到後來開始面對感情、面對離開了滿是同年的學生生活,
發現這樣的輕微潔癖給自己帶來些許不便。

 

先是感情上被催著何時有伴,
卻在互動良好互有好感、可以更進一步的階段,開始檢視對方的異性關係,
發覺在這群體中自己並不是唯一要好、並沒把握成為這樣的人,便選擇默默收斂退出。
在並非一廂情願的時候,感性上難過卻無法接受、理性上則自責於這幾乎是傲慢的門檻。
如此反覆、發現在同性關係就龜毛的情況下,異性關係難度更遠在之上。

 

再是離開學生生涯,
周遭不再都是差不多年紀的人,長輩和同輩之外多了更多細微的上下關係。
相處不再只是相處的來就好,偶而不得不共事、不得不迎合。
不再那麼容易大開心房,開始要拿捏真心的份量。

 

 

 

這樣追求唯一

盡力做到好相處、只有細微處不願染點塵。
一直以來都如此,也不知道會持續多久。

 

在偶而覺得自己是不是活得太累的時候,
想想有著各式各樣潔癖的人們,
最後還是逐漸習慣了這個要待一生的塵世。
便又感到些許安然。

arrow
arrow

    serin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